从无家可归的孩子成长...
访谈对象:杜春霆,男,汉族,1935年3月出生,河北省正定县人。历任卫生员,医助,军医,防疫所副所长,1983年4月离休。
工作人员:杜老,您先给我们讲一下您小时候的家庭情况吧。
杜春霆:我是1935年3月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,在我3岁时母亲病故,因我舅祖父母家中无子女,父亲就把我寄养到舅祖父母家(正定西关村)。当日寇进犯华北时,全家逃难外出,舅祖母在1939年患食道癌去世,随后舅祖父癫痫发作,于1941去世。舅祖父去世后,我回到了城里父亲家里。父亲是做小商贩的,串乡赶集,由于日寇对城乡封锁太严,城里的货物运不出去,在1942年我全家逃难到了陕西省宝鸡县玉门镇。由于继母对我不好,经常虐待我,在1946年3月份,我坐上东去的火车,逃离了家。
工作人员:从家里出来以后又经历了什么呢?
杜春霆:离开家后,我先后在洛阳、郑州的二伯父家上学,后又到了南京的小姑父家,随后到上海卖冰棍,再回到南京。
工作人员:您是怎么参军入伍的?
杜春霆:1948年9月在南京,我搭乘114号巨轮到了汉口,从汉口又到了河南信阳。在此发下了棉军装,我顶替了一个上等兵的名字,从此开始在伪十八军汽车营二连当传令兵,同年11月份从河南石角山开往淮海战场。在淮海战役中,我正式参加了人民解放军,在新训团担任卫生员,主要承担辅助抢救伤员的任务,当时淮海战役很多战士受伤,我们就负责救治,那时候老百姓都支持解放军,也帮助我们救治伤病员。后来我到31军卫校做了1年多的学员,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,后来就成为了一名军医。到了八十年代,因为身体原因,组织上批准我离职休养,我就被安置到了石家庄市军休所。
工作人员:您从军生涯中有哪些比较深刻的记忆?
杜春霆:记忆比较深刻的有几件事。一是行军,当时我们渡江战役后,行军到江西,再到福建福州、厦门等地,主要就是靠双脚走路行军。那时候年龄也小,每天平均要走80到100华里,为了避免被袭击,都是晚上行军,全是羊肠小道,南方气温湿热,下雨也多,走的脚上起泡,疼得受不了,但是还得走,老战士们就教我怎么消毒,用针穿上马尾线,穿破水泡,这样可以消毒,水泡也不会再大。然后接着行军。在从江西到福建的行军途中,由于是夏天,天气闷热,我们每人发一个6尺的纱布防蚊虫,但是我还是得了疟疾,发高烧,就是这样也不能停止行军,还得继续往前走。当时大家都特别能吃苦,战友们也一直给我鼓气加油,最终我完成行军任务。
在去往福州的行军途中,还差点发生意外。我们班的炊事员和我一起到江边,想去洗个澡,结果炊事员一下跳进了深水中,出不来了,我一看这情况,赶紧跳下去救他,他就使劲抱着我不撒手,两个人差点都被淹死。当时我反应过来后,掐他的大腿,然后他松开我,我才把他带到岸边,最后没出意外。
在攻打厦门的战役中,我们解放军攻下鼓浪屿一个据点后,建立了通讯联络点,结果没想到国民党又把联络点夺回去了,我们岛外部队也不知情,敌方就一直用我们的通讯设施联络我们,结果造成了不小的牺牲。
工作人员:当时行军条件非常艰苦吧?
杜春霆:当时条件是比较艰苦,但是大家都是这样,也没觉得太苦,那时候就都能穿上布鞋了,有的还穿上了胶鞋,那时候陈嘉庚支援我们解放军,捐了一批物资,我们当时穿的胶鞋,很多都是陈嘉庚捐的。行军时候,每隔一定距离,会设有一个水站,到了水站我们可以喝水歇一下。其实我们不觉得太苦,因为当时年纪小,我是在后勤部队,不是在前线,比起前线来,我们吃这点苦算的了什么。
工作人员:您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相比肯定有很大变化吧?
杜春霆:我在童年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和怒色,受过多少折磨,流过多少辛酸的眼泪;我没有享受过母爱,更没有体会到丝毫的家庭温暖。过去流离吃苦的经历我记忆犹新。若不是党和毛主席我哪能有今天。党是我的再生父母,是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把我栽培成人。
在我个人看来,以前和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我深深感受到了我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,是这个国家的主人,我要为社会作贡献。刚解放时候,虽然那时候生活也不富裕,但是心里是舒服的,干什么事情都有精气神。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,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,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,我们的社会发展迅速,现在国家每年发的离休费足够我开销,我的子女们工作生活也都可以,我要感谢党,感谢祖国,如果没有的党领导,我们怎么可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,我今年都87岁了,我为我们党、我们国家感到骄傲,是共产党解放了劳苦大众,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。我想跟你们年轻人说的是,一定要珍惜现在的一切,一定要坚决听党话、跟党走,我们国家肯定会越来越好。